第一轮通知:第二届全国作物杂种优势与生物育种学术大会暨第一届国际学术期刊发展推进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作物杂种优势利用与生物育种技术的融合,可加快高产、优质、绿色、高效作物新品种培育,提升我国种业核心竞争力,助力打赢种业翻身仗。2024年,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北京科技大学等单位组织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作物杂种优势与生物育种学术大会”,反响热烈、效果显著。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促进生物农业领域技术创新,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国家农食系统高质量发展,2025810-14日,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生物工程学会、黑龙江大学、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国际种业科学家联合体等单位将于黑龙江哈尔滨联合主办“第二届全国作物杂种优势与生物育种学术大会”,会议主题:绿色高效农业与粮食安全健康。第二届全国学术大会拟邀请生物育种、植物保护、园艺植物、植物育性与杂种优势、AI育种等领域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院士、科技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学者,交流相关领域最新进展和成果,探索构建协同创新长效机制,应对生物育种产业化的机遇和挑战,推动我国农业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

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文献和数据平台,发起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为提高我国科技成果传播速度和国际话语权、夯实进军世界科技强国的软实力,北京科技大学联合北京大学、中国科协等单位创办国际综合性期刊Originality。为打开“以刊促会、以会促刊”的良好局面,拟同时召开第一届国际学术期刊发展推进会,将邀请国际一流学术期刊相关负责人,介绍国际科技前沿趋势、期刊特点,交流办刊经验,共同为中国国际期刊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

大图.png

一、大会主题

绿色高效农业与粮食安全健康

二、大会时间与地点

1. 会议时间:2025810-14日(810日报到,14日离会)

2. 会议地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太阳岛花园酒店

3. 会议方式线上线下结合,线下报告通过网络进行同步直播

4. 会议规模线下参会人数约800

三、大会组织机构

1. 指导单位:

1) 农业农村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

2) 中国科协农村专业技术服务中心

2. 主办单位:

1) 北京科技大学

2)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

3) 黑龙江大学

4) 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5) 国际种业科学家联合体

3. 承办单位:

1) 东北农业大学

2) 黑龙江农业科学院

3) 黑龙江大学(现代农业与生态环境学院)

4) 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

5) 新疆伊宁县天山花海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6) 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

7) 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8) 中山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9) 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

10) 郑州大学(农学院)

11) 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农学院)

12) 云南大学(农学院)

13) 华南农业大学

14) 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15) 河南农业大学(小麦玉米两熟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

16) 甘肃农业大学(省部共建干旱生境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17) 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

18)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19)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20) 河南科技学院(农学院/小麦中心)

21) 伊犁师范大学

22) 北京科技大学(生物农业研究院)

23) 北京中智生物农业国际研究院

4. 协办单位

1)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生物农业分会

2) 智种网NOVOSEED(北京新锐恒丰种子科技有限公司)

组织机构.png

5. 大会主席:

1) 翟虎渠,中国农业科学院原院长,国际种业科学家联合体主席,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会长,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

2) 武贵龙,北京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3) 万建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副院长;第十三、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物学会理事长

4) 王敬波,黑龙江大学校长,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专家

6. 大会学术委员会主席

万建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副院长;第十三、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物学会理事长

7. 大会指导:

1) 孙传范,农业农村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主任

2) 清,中国科协农村专业技术服务中心负责人/中国科协企业创新服务中心主任

3) 邓小明,农业农村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原主任

8. 大会执行主席:

万向元,北京科技大学生物农业研究院院长

9. 大会学术委员会执行主席:

1) 李付广,郑州大学农学院院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2) 黄季焜,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院长、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10. 大会学术领域召集人/分论坛主席:

1) 生物育种:汤继华,孔照胜

2) 植物保护:刘玉乐,向文胜

3) 园艺植物:许 勇,陈昆松

4) 育性与杂优:王海洋,谢传晓

5) 国际期刊推进会:金双侠,安

6) 科技小院论坛:胡凤益,林

7) 青年学者论坛:肖 仕,代明球

8) 研究生论坛:方 磊,边少敏

11. 大会组委会:

l 大会组委会主任:

1) 万向元,北京科技大学生物农业研究院院长

2) 胜,新疆伊宁县天山花海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管委会主任

3) 陈庆山,东北农业大学副校长

4) 朱龙付,黑龙江农业科学院副院长

5) 井立强,黑龙江大学副校长

l 大会组委会副主任:

1) 张立新,河南大学副校长

2) 陈乐天,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

3) 司怀军,甘肃农业大学副校长

4) 马雄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副所长

5) 都兴林,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原院长

6) 仕,中山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院长

7) 何光华,西南大学农学部原部长、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原院长

8) 胡凤益,云南大学农学院院长

9) 肖晓玲,北京科技大学生物农业研究院党委书记

l 组委会秘书长:

1) 丽,黑龙江大学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处处长(现代农业与生态环境学院原院长)

2) 申忠宝,黑龙江农业科学院总农艺师

3) 安学丽,北京科技大学生物农业研究院副院长

4) 辛大伟,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

5) 秦建春,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院长

l 组委会副秘书长(按照姓氏拼音排序)

陈向东,程晓非,程泽强,方 磊,何倩梅,胡筑兵,焦 浈,龙 艳,路运才,李茂营,钱大益,王 楠,王拴锁,吴刘记,吴 涛,兴 旺,杨德龙,杨 芳,杨作仁,张石来

四、大会日程安排

2025年8月10日,全天报到

2025年8月11日上午

Section-1开幕式

Section-2院士报告

2025年8月11日下午

Section-3院士/专家报告

2025年8月11日晚上

Section-4科技小院与研究生论坛

2025年8月12日全天

Section-5专业领域报告——生物育种+植保与抗病

Section-6专业领域报告——园艺植物+育性与杂优

2025年8月12日晚上

Section-7青年学者报告

2025年8月13日上午

Section-8特色与专题报告(作物智能育种、新品种审定政策)

Section-9国际期刊发展推进会

2025年8月13日下午

Section-10院士/专家报告

Section-11闭幕式

2025年8月14日,离会

五、 大会报告专家

院士报告.png

(一)院士报告(按照姓氏拼音排序)

1. 柏连阳,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2. 陈剑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宁波大学

3. 陈温福,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

4. 陈晓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5. 邓兴旺,美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

6. 胡培松,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稻研究所

7. 福,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8. 康振生,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9. 李承道,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讲座教授

10. 李天来,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

11. 刘仲华,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师范大学

12. 前,中国科学院院士,崖州湾国家实验室

13. 宋宝安,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

14. 万建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

15. 许为钢,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农业科学院,河南农业大学

16. 张绍铃,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

17. 张献龙,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

18. 张新友,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农业大学

19. 赵春江,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20. 邹学校,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

(二)专家报告

l 生物育种(按照姓氏拼音排序)

1. 锋,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教授

2. 陈庆山,东北农业大学副校长,教授

3. 都兴林,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原院长,教授

4. 傅向东,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5. 黄季焜,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院长、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6. 高彩霞,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7. 姜里文,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8. 孔凡江,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9. 李付广,郑州大学农学院院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10. 李新海,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管理局局长,研究员

11. 马雄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12. 马正强,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

13. 司怀军,甘肃农业大学副校长,教授

14. 纯鹏,河南大学原校长,教授

15. 万向元,北京科技大学生物农业研究院院长,教授

16. 张立新,河南大学副校长,教授

17. 朱龙付,黑龙江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教授

l 植保与抗病(按照姓氏拼音排序)

1. 陈学伟,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

2. 傅正擎,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教授

3. 姜道宏,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

4. 孔照胜,山西农业大学副校长,教授

5. 刘玉乐,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6. 韦,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7. 秦建春,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院长,教授

8. 单卫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助理,教授

9. 王二涛,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

10. 向文胜,东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

l 园艺植物(按照姓氏拼音排序)

1. 陈发棣,南京农业大学校长,教授

2. 陈学森,山东农业大学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国家苹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3. 管清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院长,教授

4. 郭红卫,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教授

5. 李传友,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教授

6. 秦国政,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7. 孙崇德,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院长,教授

8. 强,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副院长,教授

9. 勇,北京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国家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10. 张友军,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11. 钟思林,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l 作物育性与杂种优势(按照姓氏拼音排序)

1. 安学丽,北京科技大学生物农业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2. 陈乐天,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教授

3. 何光华,西南大学农学部原部长/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原院长,教授

4. 李红菊,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5. 梁婉琪,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

6. 欧阳亦聃,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

7. 汤继华,河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教授

8. 王海洋,崖州湾国家实验室玉米首席科学家,教授

9. 王应祥,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教授

10. 谢传晓,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11. 杨仲南,上海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原院长,教授

l 作物智能育种与新品种审定政策(按照姓氏拼音排序)

1. 岩,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品种区试处,副处长

2. 董楠卿,浦江国家实验室、国家人工智能学院,青年科学家

3. 林,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4. 李慧慧,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5.      刘忠松,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

6. 邱丽娟,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7. 茹振钢,河南科技学院小麦研究中心,研究员

8. 王向峰,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

l 国际期刊发展报告(按照姓氏拼音排序)

1. 瑞,Science Bulletin 编辑部主任

2. 磊,Cell Research 编辑部主任

3. 崔晓峰,Molecular Plant 执行主编

4. 金双侠,Plant Biotech J 执行主编/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院长

5. 佘文静,Genome Biology 高级编辑

6. 吴登生,The Innovation 学术编辑

7. 扬,Cell 高级编辑

8. 超,Originality学术编辑

l 科技小院发展报告(按照姓氏拼音排序)

1. 胡凤益,云南大学农学院院长,教授

2. 胡海燕,河南科技学院农学院院长,教授

3. 艳,北京科技大学生物农业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4. 潘阳阳,甘肃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副院长,教授

5. 旺,黑龙江大学现代农业与生态环境学院院长,教授

6. 胜,新疆伊宁天山花海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管委会,主任

l 青年学者报告(按照姓氏拼音排序)

1. 程晓非,东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副院长,教授

2. 磊,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3. 亮,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山西省后稷实验室执行主任,研究员

4. 王超龙,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

5. 王宇光,黑龙江大学现代农业与生态环境学院,研究员

6. 迪,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

7. 吴刘记,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

8. 鹏,中山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副教授

9. 芳,中山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

10. 杨作仁,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11. 张必弦,黑龙江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12. 张石来,云南大学科学技术处副处长,研究员

13. 健,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教授

l 研究生报告(约15人,第2轮通知显示;鼓励参会研究生提供Poster,研究生报告和Poster都参与评奖环节)

六、拟邀请的主流媒体

科技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教育电视台,黑龙江相关主流媒体等

新华网,人民网等新媒体

七、大会事务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1. 会务组邮箱

chbb@ustb.edu.cn

2. 大会网址

https://chbb.ustb.edu.cn

3. 总联系人

 艳(北科),15811332686longyan@ustb.edu.cn

  丽(黑大),13936641080lili1993036@hlju.edu.cn

  旺(黑大),186450883002014029@hlju.edu.cn

4. 会议注册(见注册码)

   静(北科),13581571207caojing@ustb.edu.cn

王锦辉(东农),15754506980jinhuiwang113@126.com

01.png

5. 会议摘要与报告PPT

安学丽(北科),13717685330xuelian@ustb.edu.cn

王茂芊(黑大),15004692243wangmaoqian@hlju.edu.cn

6. 住宿与交通

穆丹阳(黑大),13845123600mudanyang@hlju.edu.cn

彭晓亮(黑龙江农科院),13796315640349337188@qq.com

胡利民(东农),131646925191522732053@qq.com

  艳(北科),15811332686longyan@ustb.edu.cn

7. 会场服务与秩序

安学丽(北科),13717685330xuelian@ustb.edu.cn

路运才(黑大),13206556169luyuncai@hlju.edu.cn

  帆(吉大),18943992302fenfeiyongyuan@163.com

8. 会议宣传与新闻

  珣(北科),18910876260weixun@ustb.edu.cn

  健(黑大),18846782896gaojian@hlju.edu.cn

9. 参展与赞助

  艳(北科),15811332686longyan@ustb.edu.cn

谭文勃(黑大), 13766820865tanwenbo@hlju.edu.cn

10. 当地调研考察

吴建忠(黑龙江农科院),15045861731wujianzhong176@163.com 

焦晓光(黑大),188456371702004086@hlju.edu.cn